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出台,旨在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红色文化作为革命精神的凝聚,具有精神引领、感召群众、坚定信念的强大优势。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红色文化作为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弘扬红色文化的极端重要性,不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力量。
全国两会期间,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引发广泛关注。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提案,完善红色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制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法、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等等。
深入学习党史是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展开探讨。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条例》从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内容、主要形式、保障和监督等作出全面规范,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基本遵循。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国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游客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各地红色景区、场馆纷纷推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展览、特色活动、沉浸式演出和体验项目,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增强游客体验。
当前,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开启,旅游业正在强劲复苏,发展红色旅游迎来良好的机遇。各地相关部门、各红色景点应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坚持从年轻人视角出发,“软件”“硬件”齐头并进,深挖红色资源“富矿”,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年轻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一个个红色景点成为“常红”景点,在与时俱进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使红色旅游事业更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新时代的工作要求对学术界和文博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建立革命文物学科体系和重建革命文物体系。
县域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县域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还能够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因此,研究县域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激扬精气神,深怀爱国之情、勇立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当代青年一定能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