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琬珍是原中央乐团合唱队歌唱家。20世纪50年代,作为中央歌舞团第一批合唱队队员,冯琬珍以乐团优秀青年演员代表的身份赴东欧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随后,又以中国艺术界青年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原东德青年联盟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
1983年,王迎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39年。“可以说,我是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女画家。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完全发自于内心。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回首自己的一生,吴隆章感慨万千,句句离不开“感谢”“感激”,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他对党和国家满腔炙热的情感。也正因为这份感情太过浓厚,他总觉得“受之有愧”,总“恨”自己作出的贡献太少。
浪潮激荡,他俯下身,于乡村历练;数字时代,他迈开步,敢肩担重任。他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保障百姓的文化权益呕心沥血。他是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
74岁的信立祥老先生精神矍铄,意态潇洒,谈吐之干练,让人不禁心生赞叹。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对于考古研究有着持久的热情;他也是一位朴素的老党员,对国家、人民有着朴素的热爱。
这就需要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想办法把他们组织动员起来,建立人才中心的艺术人才库,成立演出队,到革命老区进行慰问演出。除了做人员的心理工作,赵继昌还组织调研提出相应建议。当时缺少办公室场地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如何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怎么有序安排分流人员,这些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工作要从零起步。
2021年8月的一天,我们前往董琦的家中进行采访。虽然董琦刚刚做完手术,身体比较虚弱,但仍十分投入地向我们回忆起入党的初心与经过以及多年的工作心得。
1957年,19岁的青年学生武冀平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西南的房山区曹家坊中学任语文教师。曹家坊中学位于房山门头沟交界的百花山脚下的大山沟里,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腹地,也是北京地区唯一在抗战时期没有被日本占领的老解放区,出山入山只有几条羊肠小道,不通车辆,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著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于此地。
退休后的李俊臣回到了他的老家居住,一座充满儿时回忆的京郊小院,幽静又惬意。采访当天,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小院,在院门口我第一次见到了李俊臣,他精神饱满,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热情爽朗地招待我们入座。到访这天,正巧是一百年前共产国际派出代表马林来到上海的日子。李俊臣为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也以此为引,回忆了他如何做讲解工作和党史研究的经历。我们采访李俊臣,收获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对党一片赤诚之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吕品田,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研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
许多出生于延安的革命后代,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郑小提的出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盛礼洪是我国著名作曲家,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45年参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为了记录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历程,近期,笔者采访了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铁付德。
大学期间,秦华生积极上进,是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三年级时,即1982年6月25日,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发展党员标准很严格,一百五十几名同学中只发展两名。作为年级中发展的首批党员,他怀着一颗报国为民的心,愿意为人民谋幸福,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卞祖善是中央芭蕾舞团的老一辈指挥艺术家,1985年入党,入党介绍人是当时的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彭雨非同志,那年卞祖善49岁。
出生在旧社会,成长于新中国的苏移,亲历并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切地感受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艺术从业者的关爱。
彭清一,1931年出生,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孤儿到舞蹈家,又从舞蹈家到演讲家,彭清一始终都在为国家、为人民奔跑和呐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富强燃烧了自己全部的激情和挚爱。
李俊琛是在军队成长起来的舞蹈编导,1949年8月参军,当时只有13岁,被编入少年艺术队。1951年,李俊琛被正式调到十八军,参与了进军西藏、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自卫反击战、勘定边界线、攀登珠穆朗玛峰等演出慰问工作,1978年,转业到中国歌剧舞剧院。革命军队的培养、长期在艰苦环境的锻炼,使李俊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了她坚强耿直的性格,也让她内心充满了爱。
从对党组织的向往到成长为一名发挥带头作用的党员,肖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履行着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担当。
郑作良的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浙江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河南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浙江周昌谷纪念馆、欧洲木版基金会、埃及文化部及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薛殿杰,1937年出生于东北,他的舅舅和哥哥都是共产党员,他也从小就加入了少年队,初一时加入了共青团。薛殿杰读初中时曾在一篇作文中写到,当时居住的地方水龙头数量有限,为防止第二天出现来不及打水的情况,前一天晚上要提前把水打好。但是室内无处放置接满水的盆,需要放在屋外。冬天的早上起来,户外的水常常会结一层冰,需要把冰敲碎才能用。艰苦的条件让薛殿杰感觉意志得到了磨练,激励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胡松华,1930年北京出生,满族,原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于坚进入故宫博物院,历任副院长、代理党委书记,主持院务工作3年。他带领故宫博物院从就院选才健全领导班子到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从彻查安全隐患到开启地库建设,从争取与高校联合办学到特批增加高级职称名额,从隆重庆祝建院60周年到规划故宫定位,为故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4月,杨臣彬进入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工作,在朱家溍的指导下,负责各种文物陈列工作。1956年,杨臣彬开始专门从事书画陈列工作,与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在一个工作组共事,负责协助其进行古代书画家及作品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徐邦达言传身教,使杨臣彬受益匪浅。作为故宫第二代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的学者,杨臣彬为故宫的古书画鉴定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杨臣彬学养深厚、爱党敬业,为后来的故宫人做出了表率,是文博界的楷模。
梁金生,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专家、副研究馆员。1979年考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古建维修和文物藏品的保管、管理及研究工作。1984年以来,负责故宫博物院文物总账管理、文物征集、文物管理的院规章制度制定,文物外展、陈列、信息管理系统制度修订,赴外展的审核、点交等工作。
钱滢滢是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退休干部。在故宫工作的数十年中,她开拓创新,兢兢业业,为故宫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革命烈士钱壮飞的孙女,钱滢滢一生行事踏实低调,严于律己,显现出优良的家风,为年轻的故宫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
1955年,于敏进入故宫博物院,1982年12月离休,曾任故宫博物院原院办公室副主任。于敏同志陪伴故宫博物院走过了近30个春秋,亲历了故宫博物院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变化,参与了故宫博物院蓬勃发展的进程,为故宫博物院的建设付出了无数心血,贡献了一份的力量。
黄润华同志不仅是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更是一位奋战在图书馆战线上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研究专家。1965年大学毕业后,25岁的黄润华同志来到北京图书馆,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红色文旅生涯。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5月28日,“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国国家话剧院传帮带艺术访谈活动有幸邀请到亲历冉庄地道战的最后一位民兵——当时游击队爆炸排长李恒彪同志,讲述在党的领导下以身许国、以身许党,在战斗和工作中用毕生精力保卫国家与民族的故事,希望青年人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工作都要听党指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做贡献。
对于京剧艺术,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是自己始终秉承的原则,对得起党、对得起观众是自己永不忘怀的初心,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信念是自己始终坚守的使命。
“我同千千万万个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是村子解放、有了学校以后才上的学。”1948年,在房山县(现北京市房山区),隗永魁——一个背着小篓去种地、在高山峻岭中放羊的孩子进入学堂念书。
在故宫古建筑保护领域,李润德是古建筑日常修缮和重大工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自1950年入职故宫博物院以来,他经历了故宫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机构设置的变化、保护理念的转变和保护工程内容的变迁,更亲身经历并践行着单士元提出的“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重修缮,更应看重古建筑历史研究”的工作理念。老一辈故宫人的品行与精神不断鼓舞着下一代前进的步伐。
退休后的李俊臣回到了他的老家居住,一座充满儿时回忆的京郊小院,幽静又惬意。采访当天,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小院,在院门口我第一次见到了李俊臣,他精神饱满,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热情爽朗地招待我们入座。到访这天,正巧是一百年前共产国际派出代表马林来到上海的日子。李俊臣为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也以此为引,回忆了他如何做讲解工作和党史研究的经历。我们采访李俊臣,收获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对党一片赤诚之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她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书籍的海洋中寻找真理,自觉学习图书分编业务;在敏锐地嗅察到知识分子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她经过反复思考,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心底默默将党员考察期定为终生;在离开工作岗位安享晚年的时候,她仍然心系党和国家的未来,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持着政治理论及文化知识学习的好习惯,人老心不老,身退情不退。
陈翔华先生作为国家图书馆的老前辈、年轻馆员眼中的楷模,二十多年前,名字就已经被列入中、英、美等多国撰写的各类世界名人录之中。
自古以来,竹子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挺拔的身姿、高洁的品格一直被誉为有“君子之风”。年过九旬的国家图书馆老党员彭竹名字中的“竹”字便取自该意,对党忠贞,正道直行,这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条。
蔡瑞芬同志于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后担任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厂长。蔡瑞芬曾经亲历文物修复复制厂的建立与发展,与至少三代技师先后共事,为故宫的文物保护事业付出毕生心力。
2019年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8位老专家回信,对老同志离退休后仍然心系国图发展和文化事业、坚守服务初心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国图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对图书馆界的巨大鼓舞,接到回信的老专家们更是激动不已,感到非常振奋,其中便有朱颜荘老师。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老党员刘湘生老师缴纳了一笔一万元的特殊党费。问起理由,他平静地说,作为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党员,这笔党费,是他对党的一份心意,是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忱。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党员的成长历程,感受到了他对党的真挚情感。向延生研究员生于一个革命音乐家家庭,家庭环境早已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021年5月25日,原文化部外联局党委书记、副局长蒲通与青年代表们分享对外文化工作经验和体会,他精神矍铄,谈起过往经历时记忆准确、思路清晰。
李维瑜出生于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年,1941年随母亲逃离战乱中的北平,去四川寻找随北大南迁的父亲。逃难中,日本飞机在天上轰炸,路上满是溃败的国民党军在抢劫,她学会的第一首儿歌是“搬倒缸,砸断小日本的腿”,学唱的第一首歌是李叔同所作的《送别》。年幼的她虽不懂歌词,但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凄凉。
与车兆和参赞见面是在北京的初夏,他身着浅色西装,脚步轻捷,面容清瘦,眼神从容坚定,语速与思维一样飞快。“很高兴见到你们,回家的感觉真好”,简短而亲切的寒暄之后,车兆和将他入党以来的心路历程和工作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国音乐界,陶纯孝可以称得上是泰斗级人物。她是我国最早从事单簧管专业的女性之一,如今84岁高龄,仍在一线为我国的单簧管教育事业做贡献。
肖潜辉是我国知名旅游专家、企业家,1985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3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肖潜辉表示,入党的初心是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侯湘华于1972年4月2日入党,是一名拥有49年党龄的老党员。侯湘华说,自己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侯湘华的父母都成长在战争年代,从小父母就教导她要积极入党,她在农村插队时就申请加入了党组织。访谈中,她鼓励年轻人积极入党,认为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回顾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这些也是她终生难忘的精神财富。
康式昭1935年出生于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下,自幼便大量背诵了古文、古典诗词,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佟华龄始终坚守初心,担当实干,在工作岗位上奉献青春和汗水,伴随中国旅游业一同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
高占祥践行着“听党的话,跟党走”的诺言,首倡“五讲四美”“德艺双馨”等,在任原文化部副部长期间,第一个提出文化行政机关要实行政府职能转变,第一个提出要开拓和管好“文化市场”……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和平,新中国的同龄人,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在文化系统工作的20多年中,他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出版过100多部小说,撰写了近2000万字;81岁斩获茅盾文学奖;85岁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文学创作者,王蒙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蔡武,甘肃省人,1949年10月出生,与新中国同龄。作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老同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曾历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等职,角色的不断转换,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化,也见证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风云蝶变。随着文化强国建设步入新时代,蔡武依然关心着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从在外文出版局《人民中国》从事编辑部工作,到在新华社担任15年驻日本记者,再到成为原文化部主管对外文化交流的副部长,刘德有说,回想一生,在党的领导下,他只做了一件事——对日工作。“尽管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专门搞对日研究的经历,但党安排我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以及各个时期国内外形势把我推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之中,使我与日本问题、日本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洪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原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现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共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
58岁走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岗位,单霁翔曾许下“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承诺。任职七年间,单霁翔走遍故宫九千多个房间,带领故宫扎扎实实做了六件事,让古老的故宫鲜活起来,让年轻人爱上故宫文化。
文化建设中,群众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文化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曾担任原文化部社图司司长的陈琪林,在任期间始终在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真正履行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即便退休了,他仍关心群众文化工作,慨叹时间有限,没能做更多的事情。“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身为党员,这一身份没有退休的时候。”陈琪林说。
走近高茵,不仅能感受到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与良知,更有一位文化工作者沉甸甸的爱国情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老一辈人始终坚定信念,永葆党员本色,为年轻一辈,树立起一面检视的镜子。
提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那就是马盛德。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非遗概念正式进入中国,今年正是20周年。马盛德从国家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之初即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既是非遗保护概念的普及者,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作为一名光荣在党51年的旅游工作者,林山在参与中感受了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非凡历程和巨大成就。多年来,他始终秉承着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中汇, 1938年4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西郎村,1958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外交部、山东省青州市政府、对外文委、原文化部工作,并在我驻印度使馆、驻加尔各答总领馆、驻印度尼西亚使馆、驻美国联络处、驻加拿大使馆和驻英国使馆工作,历任随员、三秘、副局级文化参赞、正局级文化参赞等职务,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外交工作中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丰硕的工作成果。
杨文珍,曾任中国国旅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康辉集团副总经理,原国家旅游局国际市场开发司司长,机关党委常委,国际联络和旅游促进司司长,中国驻巴黎旅游办事处主任。2000年她所在党支部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先进支部,作为支部书记,她在中南海受到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3年为表彰其为促进法中旅游事业做出的贡献,被法国政府授予旅游金质奖章。
一个风清日暖的春日,原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局巡视员、83岁的任敬恩同志在家中接受了离退休干部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中国旅游报社的《红色文旅年华》专题采访。得知我们要来,任老非常高兴,他提前把精心收藏的老照片等资料翻找出来,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从这些老照片和一个个故事中逐渐了解了这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的感人过往。
97岁高龄的何芸早在1940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着八十多年党龄的她曾任解放军某部音乐股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院)音乐专业系主任、研究生导师。
贾磊磊,1955年10月生于北京,退休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第十届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退休后被聘任《炎黄春秋》杂志社总编辑。
出生于1914年的吴瀚历经百年风雨,她的命运与党、国家和人民一直联系在一起。自1936年加入党组织,她一步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壮丽征程。吴瀚,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走过了一段南征北战的无憾之路。
今年91岁的唐绍明谈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和初心,依然十分激动。
孙承鉴19岁入党,如今已有62年党龄。说起入党的初心,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夏燕月,女,1942年生,上海市人,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先后在群工部、陈列部和研究室工作。她曾任研究室主任,《党史研究资料》主编,副馆长,馆长,2003年至2008年任国家博物馆顾问,2013年退休。夏燕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荣获国家博物馆、原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当选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齐吉祥,男,1940年8月出生,北京人,1959年参加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群众工作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国家博物馆优秀共产党员。
去年8月,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些师生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86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是给总书记写信的代表之一。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信中刘秀荣的名字赫然在列。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5月12日,党委办公室联合离退人员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剧院传帮带艺术访谈活动,有幸邀请到 “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 张奇虹导演对话青年职工代表钟海清,讲述在党的领导下赴苏联学习戏剧导演艺术,归国后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探索创排民族话剧的如歌岁月,希望剧院青年一代能够怀着与老同志一样对党单纯忠诚的情感,为党做更多创造性工作,繁荣民族话剧。
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1985年10月入党,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是一个老党员。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在歌声中长大,是在唱着《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长大的。
著名歌唱家孟于,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源流之一的中央歌舞团第一代艺术家,也是第一代管理者。她是《白毛女》《血泪仇》等的表演者,是电影《白毛女》喜儿配唱者之一,演唱过《平汉路小唱》等歌曲,在祖国音乐画廊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欧阳逸冰,我国知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一级编剧。1979年,他正式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进行儿童戏剧的剧本创作工作。1989年,欧阳逸冰48岁,在剧院党组织长期的关注和培养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的他已为中国儿艺创作了五部大型作品。
程若,剧作家,大学学历。1944年11月参加革命(中共外围组织“成都民主青年协会”),1945年参加新四军五师,1946年随部队参加中原突围,1946年10月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工作,1947年7月入党,1949年2月进入北京后在中央歌剧院工作、1953年4月(4月8号过江)参加首都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创作歌剧《南海长城》等剧本十多部,歌词、散文、诗歌数十篇。在中央歌剧院长期担任艺术室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院党委委员。
她是中国芭蕾舞坛“起飞”的第一只“白天鹅”奥杰塔,也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首演的吴琼花。
刘麟是一位拥有三十六年党龄的老党员,是深受听众喜爱的词作家,也是深得业界敬重的剧作家。他生于1943年,跟随着共和国建设的步伐而成长,迎着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40后”,他亲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时刻,置身过新中国建设的激情燃烧岁月,接受过“上山下乡”的洗礼,见证了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见证着奔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一辈党员艺术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明确的艺术观: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反映时代风貌、紧跟时代步伐,要深入生活还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刘麟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扎根人民的沃土、勇立时代的潮头,在祖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写就了大量“发时代先声、抒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1949年夏天,17岁的王铁锤和王小寿在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上,共同表演了河北吹歌《放驴》,获得热烈反响。第二年,王铁锤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此,他的艺术生涯便和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手中的竹笛,吹响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动人旋律。
他是朗诵艺术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年仅37岁之时,瞿弦和就成为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30年。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57—1961年在西安美院附中学习绘画与雕塑。1961—1966年在西安美院本科学习油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深造,同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毕业,在原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专事创作研究,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1984年调任原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1985年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9年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9年3月至2004年4月任中国美术馆馆长。1998—2003年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1998年后连任两届中国美协副主席。
龙瑞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位中国画家。1966年、1981年,他先后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班的第一届研究生,受教于中国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1985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业务处副处长。也是在这一年,龙瑞申请入党,成为预备党员。1986年,他被正式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3年底,龙瑞被原文化部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他任职期间,中国画研究院确立了“研究、继承与发展中国画艺术”发展方向。针对当时美术创作中的西化风潮,龙瑞提出了“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学术理念和“继承与坚守”的艺术主张。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唱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歌儿长大,60年风吹雨打、饱经风霜,60年勤奋工作。“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坚定不移。”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第一任主任、党委书记徐恩荣说。
从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到深入基层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对他而言,变换的仅仅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使命。他用十几载军旅生涯,以满腔热血诠释了共产党员不畏苦艰险、奋力勇向前的责任担当;他深耕新闻战线30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退伍军人的忠诚勇敢。他就是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室主任张坤。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458号 京ICP备05019093号-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17007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