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琛是在军队成长起来的舞蹈编导,1949年8月参军,当时只有13岁,被编入少年艺术队。1951年,李俊琛被正式调到十八军,参与了进军西藏、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自卫反击战、勘定边界线、攀登珠穆朗玛峰等演出慰问工作,1978年,转业到中国歌剧舞剧院。革命军队的培养、长期在艰苦环境的锻炼,使李俊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了她坚强耿直的性格,也让她内心充满了爱。
说起向西藏进军的经历,李俊琛表示,部队要面临翻雪山、过冰河、高寒缺氧等很多困难,当时,有些人不同意带文工团一起进藏,而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对此却很坚持。就这样,文工团和十八军的官兵一起向西藏出发了,边挺进边修路,1954年年底,拉萨通车,世界屋脊终于通了一条公路。
在进军西藏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和十八军筑路部队一起挥汗如雨、开山劈石,还要收集、编写先进事迹,歌颂英雄模范,激励官兵斗志,不断创作新节目,及时为部队演出。为了与藏族人民沟通,文工团在山坡空地演出,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修路的意义,还到藏族老乡家中背水、扫院子……渐渐地,藏族群众打消了对解放军的疑虑。后来,藏族群众开始支援部队,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参加修路,涌现了一批支前模范。藏族群众亲切地称解放军为“金珠玛米”,即“救苦救难的菩萨兵”。在西藏解放后,“金珠玛米”就成了解放军的专有称呼,沿用至今。
舞蹈来源于生活,李俊琛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1964年,全军举办第三届文艺汇演,李俊琛接到了一个任务——创作歌颂军民关系的舞蹈。这时,李俊琛已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0多年,藏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直爽早已深印在她的心中。在李俊琛看来,藏族人民有着一颗热爱共产党、拥护解放军的心,他们性格热情真诚、开朗活泼。经过反复考虑,李俊琛决定通过小卓嘎在河边佯装崴脚、骗走班长的衣服帮他洗、班长欲抢回衣服、偷偷帮她们挑水等戏剧性场面,表现军民互助友爱的关系。她用文字把提纲记录下来,“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谁帮咱们收青稞,是谁帮咱们盖新房,我们生活变了样,我们幸福乐无疆,感谢亲人解放军,感谢救星共产党……”作曲家罗念一看后说:“很好,就用这个提纲作为歌词。”李俊琛说:“不行,歌词要专家重写。”罗念一坚持用这个作歌词,并开始作曲,李俊琛同时进排练场,喊着 “一二三”教舞步。作品艺术形式为歌舞结合,从锅庄、弦子、踢踏舞步伐中获取灵感,有说有唱、有舞有戏、有喊有叫。这个取名为《洗衣歌》的舞蹈在第三届文艺汇演时获得了编导、作曲、演员、舞美等奖项。
李俊琛认为,《洗衣歌》的成功源于军队对她的培养和与当地人民的感情,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精神,是汉、藏民族团结友爱的结晶,是大家亲密合作、众手捧出的一朵鲜艳的花。
1962年,李俊琛光荣入党。她认为,作为共产党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为人民服务,她的文艺思想也是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