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杨臣彬:忠于党忠于人民 开创古书画研究新局面

1955年4月,杨臣彬进入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工作,在朱家溍的指导下,负责各种文物陈列工作。1956年,杨臣彬开始专门从事书画陈列工作,与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在一个工作组共事,负责协助其进行古代书画家及作品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徐邦达言传身教,使杨臣彬受益匪浅。作为故宫第二代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的学者,杨臣彬为故宫的古书画鉴定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杨臣彬学养深厚、爱党敬业,为后来的故宫人做出了表率,是文博界的楷模。

1955年4月,杨臣彬进入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工作,在朱家溍的指导下,负责各种文物陈列工作。1956年,杨臣彬开始专门从事书画陈列工作,与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在一个工作组共事,负责协助其进行古代书画家及作品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徐邦达言传身教,使杨臣彬受益匪浅。作为故宫第二代古书画鉴定与研究的学者,杨臣彬为故宫的古书画鉴定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杨臣彬学养深厚、爱党敬业,为后来的故宫人做出了表率,是文博界的楷模。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1959年,在徐邦达的建议下,杨臣彬主动要求到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库房从事日常管理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1960年初,故宫博物院开始修建文物仓库,同时,文博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和评级。张珩、徐邦达、谢稚柳、启功、韩慎先、王以坤等书画鉴定大家,对数万件藏品进行鉴定和评级,前后历时四年。杨臣彬作为书画库房管理人员,全程参与配合工作,聆听诸多大家的指导。杨伯达打趣地说:“没有人比你更优越了,一方面管理历代藏品,一方面聆听那么多大家的鉴定,真是得天独厚。”

半世纪师生情

1977年冬,经徐邦达提名,故宫博物院领导批准,杨臣彬正式成为徐邦达先生的入室弟子。1978年,杨臣彬从业务部调到研究室工作,随徐邦达赴全国各地文物单位进行考察,历时八年,跨越数万里,参与鉴定和评级书画作品数以万件。在青岛博物馆的废纸堆里,他们发现了唐摹本怀素食鱼帖。后来,他们又从废纸堆里抢救出北宋郭熙的《溪山访友图》、元代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目前,郭熙、黄公望二人的画作在全世界不超过10件,足见其珍贵。杨臣彬还帮助徐邦达整理出版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古书画过眼要录》。1985年,国务院书画鉴定组组长谢稚柳向故宫博物院建议,选派杨臣彬参与国务院书画鉴定组工作。此后,他陆续到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文博单位进行书画鉴定。经过长期的书画鉴定实践,杨臣彬逐步形成了注重实证、重视笔墨的鉴定风格和理论基础。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1983年,黄山画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杨臣彬对明末清初黄山画派绘画大师梅清进行了专题研究,发表题为《梅清生平及书画艺术》的学术演讲。1985年,他从民间收藏中发现了元代吴镇所作《松石图轴》,丰富了故宫博物院元代馆藏绘画。1990年,杨臣彬被原文化部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91年至1992年,他赴美国主持董其昌世纪展,并发表学术演讲《董其昌与松江派绘画之异同》,并应洛杉矶中国书画研究院邀请发表学术演讲《董其昌的书画艺术》。1993年,他受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主持明清书画扇面展,并主编《承训堂藏明清扇面集》。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举办《清明上河图》国际学术研讨会,杨臣彬发表学术演讲《清明上河图诸本合考》。此外,他还编写了《古书画鉴定》教材,撰写了大批量的学术论文,参与了《国宝》《故宫博物院藏宝录》《国宝荟萃》《故宫文物大典》等文献的书画作品甄选和文字撰写工作,并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文物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杨臣彬对青年党员深情寄语。他说,百年来,我们党从最初十几个党员发展到了现在的九千五百多万党员。“这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从一穷二白到现在建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化大国,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果。别的任何党派都是不可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因为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只要坚持这个理想信念,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会大有作为。我们要忠于党,听党的话,就要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在主导的工作事项上一切为了人民。不管做什么工作,具体的工作也好,事务性工作也好,都要做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