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周和平:让文化事业焕发时代风姿

周和平,新中国的同龄人,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在文化系统工作的20多年中,他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周和平,新中国的同龄人,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在文化系统工作的20多年中,他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让基层百姓享受“文化幸福”

2001年,周和平担任原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社会文化、计划财务等工作,当时基层文化工作力量薄弱,一些基层的文化站几乎无法开展正常活动。有一次,他到甘肃永靖县考察调研,看到当地的文化站面积不足10平方米,墙上还挂着1998年的报纸,文化站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因为经常发不了工资,所以也不常来上班。当地还流传着反映文化站待遇差的一个笑话:“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一问是文化站的。”这让周和平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还有一次,他到湖南慈利县的一个文化站调研,看到一对父女都在站里工作,组织群众文化很有经验,但是因为经费短缺,没有场地,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和平说:“其实基层的同志、文化站的同志工作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没有条件,没办法开展工作。”他认为这些情况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基层文化场馆都是这种状况,是没有办法履行职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基层文化工作高度重视,投入逐渐加大。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件,对基层文化如何加大投入,如何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做了很多要求。2007年,中央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覆盖场馆建设、内容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

周和平告诉记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这一时期是起步阶段,因为起步良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图书馆、文化馆及文化站等“两馆一站”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县级“两馆”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安排4.8亿元,补助全国108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近40亿元,支持各地新建和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两馆一站”建设项目实施以后,对改变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无馆舍、无场地、没有办法开展活动的状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护传承好中华民族的DNA

非遗保护工作是新时期文化的创新工程。从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理出工作思路,到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传承人制度、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与国际社会接轨,周和平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期间,原文化部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推动措施使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

为了扩大非遗保护的影响,保护工作起步阶段经常策划一些展览展演等活动。特别是2006年2月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原计划举办十天,因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展览一再延期,直到3月中旬才结束。

“我一直认为,非遗是中华民族的DNA,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周和平说:“非遗的保护应该更多地关注民众,让非遗生活在人们的身边,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的保护,要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中华民族这些珍贵的遗产,知道我们的文化DNA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两次发文予以部署;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面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周和平认为,现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就是传承要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当然可以借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但是不要让它失去本真,失去本真以后就没有生命力。“我觉得应该在坚持本真性上狠下功夫。”他说。

在周和平看来,非遗保护要融入当代,贴近群众,要策划更多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享受非遗。

“非遗在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下要不断创新,因为它是一个生命体,不创新就要死亡,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因此要坚持本真性,坚持创新,走向生活,贴近百姓。”周和平说。

让图书馆跨入新时代

周和平在国家图书馆前后工作了10个年头,对于国图,他有着深厚的情结,国图的每一个变化,他都很上心。

1994年至2001年,周和平在国家图书馆担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主持日常工作,积极推动国图的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活力,改善服务,逐步让国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国家图书馆承担着引导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职能,1998年创立并举办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每年一次,为各领域图书馆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国家图书馆还策划了馆长联席会,把全国各省馆的馆长集中到一起,研究图书馆事业怎样发展,实施古籍保护计划、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工程,有力地带动了全国图书馆的工作。围绕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家图书馆最早开始研发,边建设边服务,为实现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图书馆率先实行了365天开馆,带动了全国图书馆的开放,大大提升了我们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服务水平。

2010年至2014年,周和平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期间,国图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基本建成,资源量也不少,但主要为国图的读者服务。在此基础上,他策动了一个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将重点放到省级和中等城市,帮助他们提升数字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再与2002年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衔接,让省、市、县、乡形成一个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资源服务体系。这一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全国文化系统的积极响应,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目前,这一网络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国家图书馆是全国总书库,很多珍贵的善本深藏地库,发挥不了作用。为此,国图创立了典籍博物馆,不断策划专题展览,让大家了解国图以及全国图书馆的珍贵藏品,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都取得良好的反响,发挥了典籍文献的重要作用。

回顾20多年的文化工作经历,周和平表示,自己在部党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既是文化工作的建设者,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老党员,周和平深深地为我国文化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鼓舞和自豪。他说:“入党是不断地提升自我、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过程,我能够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为文化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应该说是生逢其时,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周和平祝福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