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包括但不限于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文献资料、艺术品、口述历史等。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德育功能相辅相成。红色资源承载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和深厚的情感基础,有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通过学习红色历史和英烈事迹,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同时,红色资源作为红色基因的载体,通过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有助于青年学生理解并传承忠诚、奉献、奋斗的红色血脉,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此外,通过了解和体验红色历史文化,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实地考察、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等形式,学生不仅能在理论学习中增长见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行动,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统筹”和“多元”相统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
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纳入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规划中,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多维度的统筹安排,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使红色资源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或是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的实地考察等内容。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创新红色资源的展示方式,使之更加生动、直观,易于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同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红色主题演讲比赛、微电影创作、红色文化论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也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的学生群体,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如对于历史、文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理论探讨;对于理工科学生,则可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注重红色精神与专业学习的契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高校也应积极开展校内外联动,拓展教育资源。通过与地方政府、纪念馆、博物馆等合作,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邀请老党员、革命后代进校园分享红色故事,形成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网络,拓宽教育视野,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说事”与“明理”相统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在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叙述历史事件和革命故事,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吸引学生,又要深入阐释背后的理论逻辑和思想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将红色文化内容与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设计课程大纲时注重历史叙事与理论解析的相互支撑,确保“说事”有据可依、“说理”有源可溯。其次,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重现历史场景、讨论革命先辈事迹的过程中,既了解史实,又领悟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理论精髓。同时也要重视红色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既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研等。通过实地考察“说事”,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增强情感认同,并通过现场教学或后续课堂讨论“说理”,深化理论认识;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再次,要创新课程评估体系。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性考核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红色历史情境中,评估学生的知识应用、价值判断能力,唤起情感共鸣;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项目研究,如地方红色遗址的调研、红色故事的搜集整理、红色人物的深度访谈等,并通过项目报告、展示或视频制作等形式加以评估,以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旅游解说、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等,将社会实践成效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从而从多元视角丰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其综合素质。
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体
推动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深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革命纪念馆、档案馆、历史博物馆等的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教育基地、共享资源库等方式,拓宽红色文化资源的获取渠道和使用范围。
此外,可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作,如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故事的编写、微电影的拍摄、红色主题展览的策划等,既发挥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也可邀请校友,尤其是有红色文化背景或研究成果的校友参与课程设计、讲座分享,同时吸引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工作。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特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高笋元,江西飞行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江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调查研究——以江西A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9ZD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