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厚重的回忆,它有一个同样厚重的名字——《铭记》。
为了铭记,2019年,丹东市委宣传部组织当地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挖掘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系列纪录片《铭记》。为了抢救这段活着的历史,几个媒体人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用镜头记录下令人难忘的点点滴滴。
2020年秋,摄制组来到上海市郊外,87岁的老将军韩德彩见到记者张萍,握着她的手,说的第一句话是:“可把你们盼来了,再晚就来不及了!”老将军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5架敌机,可谓英勇无畏,浑身是胆!可当张萍问到他最怕什么的时候,老英雄的回答却深深地扎疼了记者们的心窝:“我什么都不怕,就怕被遗忘!”
这些老兵害怕的不是自己被遗忘,而是害怕这段历史被遗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都已经84岁了,年龄大的已逾百岁,真的等不及了!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纪念,摄制组必须和时间赛跑,向困难宣战!
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铭记》摄制工作中,北京、南宁、哈尔滨、大庆、上海、杭州……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每到一座城市,张萍都一边工作一边联络,尽可能多争取些采访机会。为了抢时间,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早饭,采访到晚上八九点钟是常有的事,饿了就在路上啃点面包、吃点饼干。在杭州,采访老兵徐琲琴时,因为现场没有椅子,张萍忍着腿疾整整蹲了两个多小时;黔东路远,记者张蕾旧疾复发,她忍着疼痛在车上颠簸了3个小时,在同事的搀扶下才完成采访;每一位老战士的视频素材都体量巨大,特别是一些老战士的方言较重,为了后期制作,记者们几乎全天坐在电脑前,一夜一夜地熬,一句一句地抠……她们说,同当年战场上老兵们吃的苦相比,这些都不算啥!
采访中,有感动,也有遗憾。
2022年11月,张萍得到了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的原型李昌言老英雄的联系方式,心里一阵狂喜。可当她拨通电话时却被告知,老英雄刚刚过世。张萍满心歉疚:“爷爷,对不起,我们来晚了,还是没能追上时间!”
相比遗憾,更多的是震撼。
102岁的老英雄蒋文经历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次战役。在朝鲜战场上运送伤员时被炸断了右臂,当时医疗条件差,连麻药都没有,医生拿布把蒋文的眼睛蒙上,用钢锯硬生生地锯掉了蒋文受伤的胳膊。每每回忆起70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老人总会激动不已。采访结束时,老英雄用仅有的左手向记者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大家泪如泉涌!老兵,此刻,虽然你只能用左手敬礼,但我们更加懂得,您的右手已在朝鲜的山水间,化成了一座信仰的高地!
去年4月,张萍采访到志愿军一等功臣牟元礼老英雄。
时隔才3个月,张萍收到了老英雄在医院留下的遗嘱:“以后如果祖国再遭到侵犯,我将破土而出,继续英勇杀敌!”望着这份沉甸甸的遗嘱,张萍默默无语,泪水却奔涌而出!
是啊,那些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用生命创造的一切,我们当以使命去铭记。这几年我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同事们一起不断学习研究抗美援朝精神,为《铭记》栏目梳理提供素材,并组成“追星”慰问团多次探望志愿军老英雄,以实际行动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
铭记一段历史,更是铭记一种精神!这是军之魂,国之魄!
5年来,摄制组辗转12个省、32个市、80余个县区,采访志愿军老战士、英雄模范600余人,制作播出纪录片250余集,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老战士已经离世。通过抢救式挖掘采访,留下更多历史见证,是抗美援朝老兵的心愿,也是《铭记》拍摄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挖掘和记录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
向我们应该铭记的历史致敬!
向我们应该铭记的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