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科技,群星璀璨、成果斐然。而量子信息技术,无疑就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项。说起量子信息,就不能不说到这一领域的领跑者潘建伟。量子科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不过,想要理解量子信息原理很难。
1996年,24岁的潘建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后,远赴奥地利留学深造,第一次见到了导师塞林格教授。这位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问潘建伟:“你的梦想是什么?”他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成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5年后,潘建伟学成回国任教。他重新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的根在这里,我要在量子信息领域为我的祖国插上辉煌的旗帜!”
然而,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工作。有的人问:“你这个研究从来没听说过啊?”还有人说:“国外有没有人在做,靠不靠谱啊?”
面对这样的质疑,潘建伟坚定地回答:“创新,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中国人同样具有出众的创新力量!”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潘建伟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时,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奋斗历程让他心潮澎湃。他激动地给他在海外留学的学生们发去短信:“国家需要你们回来!”
让他欣慰的是,短短几个月,那些在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的学生们都回来了。祖国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凝聚在五星红旗下的年轻学子,组成了世界著名的量子“梦之队”。
多少个孤独日夜,他们埋头苦干;多少次实验失败,他们不言放弃;多少年默默付出,他们无怨无悔。在潘建伟的带领下,中国量子“梦之队”迅速成为世界量子科技赛道上的一匹黑马。
2016年,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为构建安全的全球化量子保密通信网拉开序幕。从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量子信息技术的领跑者。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这样评价道:“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随着事业的成功,“顶尖科学家”“最年轻院士”“中国量子之父”这样的称号开始频繁见诸媒体,在巨大的名利声望面前,潘建伟没有忘记科技强国的初心,毅然坚守着学术的真谛。他清楚,和宇宙对话,才刚刚开始;做前无古人的事业,长路漫漫。他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17年,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2020年,“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了100万亿倍;2021年,“九章二号”问世,运算速度比“九章”大幅提升;2023年,潘建伟和他的团队突破美国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先进的光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运算速度再次提升100万倍,远超美国、领跑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1900年,德国。42岁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论”,曾经坚不可摧的牛顿经典力学大厦,被一束来自微观世界的光探出缝隙。
100多年后,中国站在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新起点,成为国际量子科研版图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回望新时代走过的每一步,正是由无数个像潘建伟一样的科学家勇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实现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伟大飞跃——
宇宙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
传承科学精神,铸就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