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圭亚那,潮湿闷热。忙了一天的中国援助圭亚那医生张荣拖着疲惫的双腿刚刚迈进宿舍,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Dr.张,孩子,quickly!”
放下电话,张荣一路狂奔。
医院的暖箱里,是一个手掌大小的孩子,手腕只有成人手指那么粗……眼前这一幕,让张荣呆住了:新生儿胎龄还不足25周,体重仅750克。就算在设备齐全的大医院,这样的早产儿活下来的概率也很低。更何况,这是在医疗设备极度缺乏的圭亚那。
来不及多想,张荣轻轻触摸了一下婴儿的小手,一直没有任何反应的孩子居然抓住了张荣的手指,幼小的生命仿佛在说:“求求你,救救我!”那一刻,张荣的心,也仿佛被狠狠地揪了起来。
“清理呼吸道!心脏按压!开放双静脉通道!快!快!”张荣用两个大拇指进行心肺复苏,冷静地组织抢救。40分钟后,小生命肤色渐渐转红,肢体也慢慢有了动静,急救室里一片欢呼!这时的张荣仍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她知道,这道“鬼门关”患儿才刚刚迈出了半步。
果然,5个小时后,患儿突然嘴唇发紫,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可医院没有呼吸机,怎么办?张荣冷静地环顾四周,立即让护士找来一根吸氧管,利用物理学压力差原理,制作了一个改良式的呼吸器。张荣深吸了一口气,竭力控制住内心的紧张,试探性地捏了一下,孩子胸口微微起伏,两下、三下、四下……孩子的呼吸逐渐平稳,喉咙里发出了“嗯”的一声。这哼声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当地医护人员震惊了:“天哪,中国医生太神奇了!”
接下来的每一天,张荣都处在高度紧张之中,连吃饭也守在暖箱外。圭亚那的夜晚,酷热而又漫长。一个个不眠之夜,满身大汗的张荣守候在小生命身边,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变化,心中一遍遍祈祷:“小宝贝,快点儿好起来吧,妈妈在等你呢。”
13天后,这个命悬一线的孩子,终于在中国医生的护佑下,顽强地挺了过来。张荣,这位来自江苏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创造了圭亚那历史上成功抢救最小婴儿的纪录,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拯救生命,大爱无疆。这样的起死回生,这样的生命竞速,在中国所有援外医疗队都发生过。2014年初春,非洲西部暴发埃博拉疫情,埃博拉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当地进入一级传染病警戒。就在许多国外医疗机构纷纷撤离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率领的第24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万里驰援,踏上了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
那是埃博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死亡的气息笼罩着西非大地。担心有没有?有!面对死亡,没有人不害怕。责任有没有?更有!因为他们从东方而来,代表着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两年时间,720多个日日夜夜,王振常和他带领的医疗队始终坚守在防治埃博拉第一线。当他们离开几内亚的时候,不仅控制住了肆虐的病毒,还为当地培训了16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医疗队成为第一支获得几内亚共和国勋章的国际医疗队。
危难时刻见真情。“因为埃博拉,有些人走了,而中国人却来了。” 在几内亚,在塞拉利昂,在利比里亚,也许,这些受援国的病人记不住每一位中国医生的名字,但他们记住了中国医生这个群体,记住了这个伟大国家的名字——中国。
从亚洲、非洲到南美洲,这些年,每当病毒出现,疫情来临,总有中国白衣战士与死神赛跑,勇敢逆行。截至今年6月,中国援外医疗队共诊治76个国家和地区患者近3亿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130余处。5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天下一家。爱,没有国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而成千上万的中国援外医生,无疑就是这一思想的模范实践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谱写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时代新篇章。
7年过去,那个被中国医生从死亡线上救下的婴儿,正在健康成长。小家伙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是:“我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