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将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

今天讲述的故事,要从这张照片说起。这是15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河北曲周调研时无意间拍下的:一位老乡抓起一把化肥摊在手心,用食指蘸了蘸,又用舌头尝了尝。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师生们震惊了。原来,乡亲们居然是用这种方式辨别化肥真假。

今天讲述的故事,要从这张照片说起。这是15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河北曲周调研时无意间拍下的:一位老乡抓起一把化肥摊在手心,用食指蘸了蘸,又用舌头尝了尝。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师生们震惊了。原来,乡亲们居然是用这种方式辨别化肥真假。

地处河北南部低洼地带的曲周县,曾是有名的“老碱窝”。经过中国农大几代人的努力,曲周的盐碱地得以改土治碱。这张照片深深刺痛了师生们的心,也让学校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把农业专业的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让科技跨越围墙,送到广袤田间,送到农民身边。

2009年盛夏时节,中国农大与曲周县合作的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小院。不过,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过程,最初并不顺利。

2010年春节刚过,当中国农大研究生、22岁的黄志坚带着“水肥后移”的新理念走进王庄村麦田的时候,乡亲们根本没把这个文质彬彬的后生放在眼里。立春之后浇返青水,已经是多少年的老传统,咋能说改就改?最后,还是村里的老支书出面,总算说服了几家农户,按照黄志坚的建议,过了清明再给小麦浇水施肥。结果,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老把式”,输给了城里来的年轻人。几个月后,延迟浇水施肥的几块麦田,创下亩产650多公斤的全村高产纪录,农资成本还降低了10%。

好收成最有说服力。麦收过后,村民们纷纷走进科技小院……第二年,全村80%的小麦收成增产增收,“水肥后移”技术也迅速普及到全县。2012年,留在王庄村的黄志坚,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青年学子们由此明白了一个理:要把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首先要把科技的种子种在农民的心坎上。

“蚯蚓养殖—有机肥生产—果蔬粮种植”,这是中国农大专门为曲周打造的现代农业模式。养蚯蚓的饲料是鲜牛粪。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不说,还特别招苍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姑娘彭可欣一干就是两年。如今,彭可欣改良的蚯蚓肥料已经远销辽宁、陕西、贵州等多个省份。

汗水,洒在希望田野;奋斗,成就青春梦想。15年间,先后有700多名像黄志坚、彭可欣这样的农学博士、硕士,在曲周一处处科技小院接力扎根,推广高产高效新技术40多项。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让年轻学子们收获了课堂上不曾有过的幸福。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勉励他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然而,有一个人却无法分享这份感动了。他,就是科技小院的创始人之一江荣风教授。

2021年,江荣风和他的学生把曲周模式带到了云南,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科技小院——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古生村的225天,他挨家挨户走访了1500多户农户,用脚步丈量了5000多块农田。

从华北平原到云贵高原,江荣风始终像上满了发条的时钟。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发的心脏病,让他住进了医院。躺在病榻上,江荣风仍然牵挂着古生村的科研项目。2022年11月19日,就在江荣风走出医院,走到那片熟悉的田野的时候,疾病又一次袭来。这一次,他再也没能醒过来……那一天,是江荣风59岁生日过后第9天。那篇由他亲笔修改的《共谋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的文稿,成了教授最后的论文。

在“大理楷模”颁奖会上,他的学生含泪为他读诗——

“你有没有看见他?清晨的露珠有思念想转达;你有没有遇见他?新长的枝芽有花苞要送达。那个问题有了回答,好想他能点个赞呀……青石路上开满了花,每个角落都是幅画,每幅画里都有他……”

春华秋实。如今,可以告慰江荣风教授的是,从曲周出发的科技小院,已经发展到1048个,覆盖31个省区市,涉及222种农产品。科技之风吹拂着古生村的麦浪,焕发了乡村振兴的力量。2022年,这个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白族传统村落——古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正在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写在丰收大地上的论文,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