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武冀平:我从百花山里来

1957年,19岁的青年学生武冀平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西南的房山区曹家坊中学任语文教师。曹家坊中学位于房山门头沟交界的百花山脚下的大山沟里,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腹地,也是北京地区唯一在抗战时期没有被日本占领的老解放区,出山入山只有几条羊肠小道,不通车辆,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著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于此地。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地的影响

1957年,19岁的青年学生武冀平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西南的房山区曹家坊中学任语文教师。曹家坊中学位于房山门头沟交界的百花山脚下的大山沟里,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腹地,也是北京地区唯一在抗战时期没有被日本占领的老解放区,出山入山只有几条羊肠小道,不通车辆,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著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于此地。

在百花山脚下的大山沟里,由于群众的抗日积极性高,抗日力量大,又位于大山深处,不通公路,日本人不敢久住,岗楼也立不起来,所以此地成为八路军的势力范围。这里除了有正规的部队,还有当地的民兵,是一处安全的大后方。据武冀平同志回忆:曹火星当时是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经常下乡搞文艺工作。今天在这里住几天,明天又跑到别的村里住几天。当地民间流传的《霸王鞭》,大人小孩都会唱,他也听得很熟悉了。有一天,他模仿着《霸王鞭》轻轻地哼出了一首曲调,一时来了创作灵感,很快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并由孩子们传唱开来。

第一次见到万仞高山的武冀平,感到十分新奇。由于早有思想准备,倒不觉得艰苦。和学生一接触,才知道这里是老解放区,当年日本鬼子都不敢在这里驻扎。而今,党把这些打过日寇的家长的子弟交给他,他想着一定要当个好教师。期间,京剧名家荀慧生想聘请武冀平到剧团当秘书,都被他拒绝了。这些山里娃,后来很多都成了栋梁之材,有的考上北大,有的成了农村干部,当了矿长、教师、校长。

在百花山脚下的大山里工作、生活的武冀平耳濡目染的都是当地老百姓抗日打鬼子的故事,使他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

大深山里,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激发了武冀平同志的创作热情,写了一组散文《秋天的百花山》,在《北京日报》上连载,并有幸参加了当年的文代会。学生任正通在文章中说道:“从明代《帝京景物略》以后,武老师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外界介绍百花山根据地的人。”

二、创作全面开花时期

早在1955年,17岁的武冀平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如果再这样“善良”下去》。在那之后,他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在剧本、诗歌、散文、曲艺、歌词、评论、谜语、智力游戏、儿童文学、摄影等多个领域都有作品发表。

1962年,离开百花山后,武冀平到海淀区工读学校当教员,有幸聆听了我国著名美术史教授王森然、30年代著名诗人朱英诞讲授古典文学,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颇深。

青年时期的武冀平既能搞创作,又能当演员,引起了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作家韩作黎的注意。经过谈话后,武冀平被调往中央广播电视剧团。

在剧团期间,武冀平创作了广播剧《一匹马的故事》,演播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广播剧(如《人民战士王杰》),也参加了电视剧《焦裕禄》《南方汽笛》的演播。当年,武冀平所在的组都是名家,如演播《话说长江》的陈锋,翻译片导演车适,中央电视台导演徐文燕、王明玉,电视剧《望乡之星》主角高飞等。

1970年,武冀平调入中国唱片社。在中国唱片社期间,武冀平主要编辑音乐唱片,同时开始了歌词的创作。其中,较有影响的一首歌是《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这首歌在首都体育馆演出后,《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说:“同学们越唱感情越浓,越唱对破坏师生关系的‘四人帮’越恨。”有的老师听着听着不禁流下了热泪。一时,全国各省电台纷纷转播。还有两首歌收入了教科书,一首是《好孩子,守纪律》,一首是《春风》。另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歌曲,如《夏令营生活多美好》《刘胡兰颂歌》《归国游》等。武冀平是北京市儿童音乐创作组的早期成员,并于1985年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

1973年,武冀平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任说唱团创作员。这个团有不少名家,如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马季、唐杰忠、李文华、郝爱民、白鸣凤、孙书筠、马增芬、马增慧、刘惠琴、薛宝琨及后来的姜昆、赵炎等。武冀平和他们朝夕相处,学会了曲艺创作,主要是写鼓词。鼓词要求在一百二三十行里写出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上下句要押住平仄韵,还得运用俗文学的语言叙事抖“包袱”,实在不易。武冀平在这段时间写过相声、评论,还帮助郭全宝写出回忆录十几篇,还编辑过《赵连甲曲艺选》《广播曲艺选》(上下集)等三本曲艺书籍。

三、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当编辑

1980年,武冀平调入中国旅游出版社。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工作期间,武冀平编辑了若干旅游、文化类的书籍,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比较有分量的有《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分省市县大辞典》《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中外古今书画故事集锦》《中国旅游商品指南》《中国之最》《资治通鉴辞典》《镜泊胜景》《钓鱼入门》《山河吟》等。除此之外,他还自编了《颐和园》《香山公园》《中游记》等书籍。《共和国之最》这本书是四十年来唯一一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发式的图书,国家领导人谷牧参加首发式,国家旅游局何光暐局长,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等领导出席,并在中央各大报刊发了消息。在出版社工作的八年里,武冀平参与创刊、编辑过两种旅游杂志,一种是《中国风貌》,一种是《中国导游》。

《中国风貌》是由中国旅游出版社于1981年4月创刊的全国大型16开本旅游杂志,是我国旅游业的第一本大型豪华旅游刊物,在中外的影响很大。该杂志是中国旅游出版社和香港艺源精华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分中英文两种文本,图文并茂,以照片为主,附以文字介绍,为画册性质。摄影记者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机、彩色胶片拍摄。该刊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欢迎,希望杂志派记者前往各旅游点和酒店予以采访报道。武冀平在编辑《中国风貌》的十期中,写了数篇有分量的文章,如《锦江一条街》等。

武冀平在工作之余还从事谜语和儿童文学的创作,先后出版了《谜语选集》《谜语》《新谜语》等书籍,还在《北京日报》的《小苗》副刊上,《中国儿童》的《小小旅行家》《小小记者》专栏里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武冀平还和别人一起创作过反映中学生活的电视剧《吹过校园的风》,该剧在全国儿童电视剧评比中获得选票12万张。退休后,武冀平根据与书法家冯大彪交往的经历,写了一本书《砚边琐谈》。最近,武冀平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了20多万字的《郑律成丁雪松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