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李俊臣:新党员,老战士

退休后的李俊臣回到了他的老家居住,一座充满儿时回忆的京郊小院,幽静又惬意。采访当天,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小院,在院门口我第一次见到了李俊臣,他精神饱满,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热情爽朗地招待我们入座。到访这天,正巧是一百年前共产国际派出代表马林来到上海的日子。李俊臣为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也以此为引,回忆了他如何做讲解工作和党史研究的经历。我们采访李俊臣,收获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对党一片赤诚之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退休后的李俊臣回到了他的老家居住,一座充满儿时回忆的京郊小院,幽静又惬意。采访当天,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小院,在院门口我第一次见到了李俊臣,他精神饱满,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热情爽朗地招待我们入座。到访这天,正巧是一百年前共产国际派出代表马林来到上海的日子。李俊臣为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也以此为引,回忆了他如何做讲解工作和党史研究的经历。我们采访李俊臣,收获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对党一片赤诚之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回民学校,到革命博物馆

李俊臣是回族,高中就读于宣武区回民学校,这是我们党为少数民族专门建立的一所中学。他很感谢党建立的这所学校,让他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在上学时就积极追求进步,参加共青团的活动,为之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热爱文学的他已准备好报考北大中文系。但是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李俊臣毅然服从党的安排,放弃高考,成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一代解说员,且一干就是一辈子,从1959年到2001年退休,他先后在群工部做解说员、陈列部研究党史、党史研究室做编辑组组长,在这些重要部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回忆这段岁月,他说道:“我们在馆里号称是五九届,我是最小的,我们来了三四十人,最后起码剩了三十多人,我们来的几个同学都很喜欢这个工作。五九届的这些学生们到了工作岗位后经过锻炼,不适合做解说工作的就分在各个部门,有的分配在保管部,有的分在陈列部,有的搞对外供应组,有的在资料室,有的在文物修复组,总而言之,这批高中生都成了各个部门的骨干。”

入馆遇人生导师

李俊臣一直保持着研究的习惯,对博物馆里所有的文物都如数家珍。他说,那是因为他在工作之初就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其中,对他影响最深、启发最大的就是国家文物局的王冶秋局长。李俊臣说:“他是个老革命,他的敬业精神,他的治学态度,都给了我特别深的影响。”王局长当时兼任建馆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有次在一堂课上讲述了他的革命经历,也告诉这些年轻人,博物馆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课堂,做一个解说员就应当熟悉业务,谈到博物馆的事儿,谈到博物馆的展品,谈到博物馆的藏品,谈到每一件文物就像你家里面的珍宝一样、那么熟悉,那么珍惜。其中,老局长说“要熟悉第一手资料”的话语,影响了李俊臣的一生。例如,有一年李俊臣在《历史研究》杂志上读到了王冶秋局长写的一篇文章,他考证了《新青年》杂志成为党的机关刊物的时间。李俊臣对此十分感兴趣,几经寻找发现这期杂志就收藏在博物馆的资料室里,“我说这不是一般资料这是文物啊,是建党活动的重要的物证。现在这些已经收录在了毛泽东的早期文稿里。这件事情我终生难忘。”李俊臣从一点一滴里感悟到搞历史一定要研究,一件展品你只了解封面是不行的,更要知道内容。这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打下了基础。

为周总理讲解

李俊臣家里摆着很多年轻时为国家领导人讲解的照片,有董必武来参观时和李俊臣在馆门口拍的照片;有刘少奇陪国宾阿富汗的领导到馆里来拍的照片;有陈云同志和李俊臣的合影。然而,他最为珍贵的是一张他正在问周总理问题的照片,最难忘的也是为周恩来总理讲解的经历。

照片中的青年正在向周总理说话,李俊臣向我们讲述了这段珍贵的回忆。李俊臣向周总理提了一个问题: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人经过湘江战役到了遵义还剩三万多人,到了大渡河边上还有多少人?周总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遵义会议后确定了主席的领导地位,我们搞了‘扩红’又增加了一些人,但是总人数还是毛主席说的:我们三十万红军走了两万五剩下两万五。”李俊臣对此印象极深。他亲身见到过开国元首,听到过历史亲历者讲述史实,这些都对他研究党史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那一次,周恩来总理是陪同坦桑尼亚总统来的,李俊臣和徐馆长陪着周总理单独参观。周总理看到八一起义展陈时说了一句话令李俊臣至今难忘,他说:“我们失败是个惨痛的教训。我们不像毛主席一样到农村中去,我们又打回南方打回广州,想到海口取得苏联轮船运来的军舰援助。没有就地搞土地革命,搞根据地。”

从讲解员到研究员

1959年,18岁的李俊臣进入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因从小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上台从不怯场,所以非常适合讲解工作,便被分配到群工部做了新中国的初代讲解员。李俊臣认为,做讲解,要对每一件文物、每个具体场景都要有感悟,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观众,才能把它所蕴含的真理告诉大家,起到一种震撼人心的作用。李俊臣做解说员时,凡是革命纪念地他都去,不下六七次到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去参观,为之后从事党史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俊臣一直专注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创建史部分。受到王冶秋局长的指点,他开始仔细钻研这个主题。1961年困难时期,办公用品短缺,李俊臣用旧报纸订了一个本,把共产党所有的问题一行一行都写在了上面,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学习笔记》,里面写满了他要搞清楚的问题,列满了提纲。他们还进行小组学习交流,给大伙树标杆。他说:“作为博物馆人要研究,不研究只是在应付工作。”

李俊臣最骄傲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首先发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7月23日召开的。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创办了《党史研究资料》杂志,这本刊物对整个文博事业都有很大影响。1978年8月1日,《党史研究资料》第四期刊登了李俊臣的一篇名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党纲》的研究成果。

用“知感”之心对党

李俊臣从小就是积极分子,他喜欢俄罗斯文学,特别喜欢普希金的《致大海》,中学的时候也去听萧三的《革命烈士诗抄》。李俊臣对自己在国家博物馆工作感到很骄傲,他在这里从18岁一直干了42年。退休后的李俊臣在65岁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自己是一名“新党员,老战士”。李俊臣沿着老一辈指引的方向入队入团入党,他的信仰从未改变过。他将宣传党的历史作为毕生的工作,励志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2001年,李俊臣在馆里过了他60岁的生日。李俊臣回忆起在博物馆的几十年,有很多感悟想跟大家交谈。他认为,第一要知足,第二要感恩。李俊臣是贫农出身,又是少数民族,是拿着共产党给的助学金念的中学。他说:“没有给我们回族弟子建立的学校,我们能成长起来吗?能在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吗?所以,知足感恩。”

他说,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有了改革开放,学术领域的环境也更加宽松了,引来了更多的外国档案和信息,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他说,退休后的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他发挥余热把积累的知识反馈给社会,在镇子里当村史编写顾问,把历史很好地传承下去。

送给青年朋友们的话

李俊臣认为,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就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地方,不管展示也好,开放档案也好,组织陈列也好,都是为了传承文化。这个任务是很重的,他希望年轻人到博物馆来,第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很神圣很重要的岗位,在这个地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在这里一定要立足于研究,要把书本知识和博物馆的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出更多的学术成果。

祝党百岁生日快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李俊臣强调,我们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要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不仅学史还要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他希望,年轻党员要坚定信仰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用红色基因铸魂,用民族精神育人,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把文化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