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胡松华:让更多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胡松华,1930年北京出生,满族,原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胡松华,1930年北京出生,满族,原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胡松华童年苦读四年私塾再读新学,此间受书画家兼中医父亲东崶老师家传,兼请中西高师赵梦珠、毓远等严授书画技艺13年。1949年,胡松华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同年5月参加该校“一专多能”革命文艺队伍,后任华北大学第三文艺工作团演员。1950年,胡松华被选调中央民族访问团;1952年参加筹建中央民族歌舞团,任合唱队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四届至第九届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成员、第三届至第九届文代会代表。后来,胡松华被调入中央乐团工作,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及专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吉首大学等五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艺术顾问、内蒙古长调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并荣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聘为全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

在胡松华的家里有这样一份证书,上面写着:“胡松华老师,你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为乐团赢得荣誉,值此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建团50周年之际,特授予你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终身艺术家荣誉称号,特颁发此证书”。

1964年,胡松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赞歌》,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成为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之作。起初,在《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烽火”中,他担任《松花江上》独唱演员之一。根据周总理的修改意见,总导演团决定在第六场“伟大节日”前半段加入一个男高音独唱,并采用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同时以舞伴歌。由于胡松华刚从内蒙古大草原“四同”式体验生活回京,并且五年前的第一成名曲《森吉德马》和《丰收之歌》也是他自己编创的,所以就把他从第四场调到第六场,并要求他立即完成创作和演唱这首新歌。胡松华既激动又紧张,想到草原生活的多年巨变,想到来之不易的新中国,他情思如潮,很快创作出了“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八句词稿。歌词审批通过后,已是夜半12时了,他又进行编曲。他大胆地创写了四句蒙古族无词的“新长调”和后面“多元短调”进行“联姻汇用”,也想通过无词新长调把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壮美和天安门广场的壮丽辉煌连接起来。就这样,他哼唱编写了一夜,天亮时便把作词、编曲的新歌完稿,定名《赞歌》上交领导。经周巍峙、时乐濛等批准通过后,安排音乐组赵行达抓紧乐队配器、再加编舞合乐排练等,在排练期间,时乐濛、安波、黎国荃等导演团前辈,也给他打气加油:“你那新长调加得好,唱得美!中段的‘多元短调’也突破、提高得大气酣畅!尤其你把创写的无词新长调和后边的短调进行了大胆地‘联姻性结合’产生了出奇制胜的效能。你要相信自己的积累和源于多彩生活的激情!”前辈们中肯的勉励使他受益良多。两天后,《赞歌》一遍通过了审查。

1965年,《东方红》被拍成电影的“大会战”,八一制片厂导演王平给了胡松华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之后,他被选调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十周年大庆活动,《赞歌》被指定为每场必唱之歌。

谈到艺术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胡松华说:“我的人生中有三件事最是难忘,第一件事是我与我的爱人张曼茹在1980年举办了独唱独舞晚会,在北京、天津等地成功公演,获得了很大成功,十余家媒体对晚会予以报道并给予很高评价。我爱人是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留学生,她对舞蹈事业非常执着,在晚会上自编自演了傣族舞蹈《瑞丽春歌》、藏族舞蹈《幸福鼓》、塔吉克族舞蹈《心儿在跳动》等,还拍摄成了电视片。在我们重新编演《赞歌》时,全场沸腾了,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张曼茹这次是带着伤残病痛坚持演出的。”说到这里,胡松华的声音哽咽起来。2020年,张曼茹老师去世,对胡松华打击很大,他对妻子的爱与思念在家里的每一张照片上都有体现。“让我最难忘的第二件事就是1992年,在改革春风中,我们申请国家自筹资金,自组摄制组,历时三年多,行程14.2万里,拍摄多民族音乐电视艺术专题片《长歌万里情》。重新精录了近百首多民族优秀歌曲,录制专家与交响乐团、合唱团都惊叹录唱质量胜过当年,堪称奇迹。”张曼茹担任《长歌万里情》的制片人,二人一起为民族艺术事业做着踏难而进的实事。

第三件让胡松华记忆犹新的大事,是在新时期国家扶持之下,创作了向多民族良师益友感恩致敬的MV系列片《环抱大天地》。该系列包含40多个感人故事,60首多彩多情的歌曲,有体现他“广学古今中外法”的“国际基本功”,又有体现他“扎根边疆葆元真”的多民族性的“天造地化”,蟒原大山对比壮丽歌声文化的“嗓音化妆术”万花筒式地绽放开来。

从艺70年的胡松华,是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文艺政策双管培养的第一代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词曲作家。多年来,他跋涉边疆数万里,广读多族古今书,坚守其“艺术苦攀高峰,生活深游底渊”“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葆元真”等自勉信条,曾深入40多个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歌舞”式精学多民族传统技艺;出访30多个国家,广纳国际多派精华,为发展弘扬我国多民族声乐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胡松华深厚的民族情感及文学学识、卓尔不群的新型发声方法与掌握多民族的声乐技艺建树,被业内外评价为“在当今70岁后跨世纪的歌坛上‘独一无二’的歌唱艺术家”。他多年坚持继承多民族传统声乐技艺,又广泛吸收世界性精华,而进行创造性繁难结合的成功实践。中外音乐界李凌、汤雪耕、时乐濛、梅纽因等评誉其“闯出了一条宽广多彩的歌路”“铸造了一种博采众长独汇绝艺的新型唱法”“其风格浓郁、技法精美、音域宽广、生气长存的歌声在中国整整影响了两代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胡松华回忆起自己的入党经历颇有感触。胡松华1981年10月1日经由中央乐团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1982年10月1日转正。他非常感谢党的两个政策,一个是先进的民族政策,一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他认为,先进的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榜样作用,增强了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他说:“我是一名从事祖国边疆多民族文艺工作70多年的老兵,内心觉得,能努力成为多民族人民的儿子,是我今生最大的荣誉。感谢祖国用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对我进行长期‘双管’哺育,给了我向40多个兄弟民族在生活和艺术方面进行‘四同’式深入学习、体验、锻炼自身、创作演唱的大好机会。由此树立了核心信仰并夯实了综合技艺基础,使更多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从艺70年来,胡松华有着自己的“学用观”,不断努力学习,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民族声乐的百花园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他曾在珠海免费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办培训班,他说:“只要我能出一份力,就绝对不马虎。”胡松华还十分关注新一代年轻同志的培养,他认为年轻的一代在方方面面都要比老同志强,多开展文化交流、绿色活动、创办赛事,让更多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他希望年轻同志在当下,实事求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守正创新,志向高远,多听多唱多感受。

胡松华的歌声影响了几代观众,他说:“我已经91岁了,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仍要继续‘树雪峰志向,拓草原情怀’‘忠党为民,奋勉艺功,初心如磐,终生攀峰’。为实现多民族的美丽中国梦,而自觉乐观地兼程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