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侯湘华:永葆初心向党 勇担时代使命

侯湘华于1972年4月2日入党,是一名拥有49年党龄的老党员。侯湘华说,自己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侯湘华的父母都成长在战争年代,从小父母就教导她要积极入党,她在农村插队时就申请加入了党组织。访谈中,她鼓励年轻人积极入党,认为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回顾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这些也是她终生难忘的精神财富。

一、青年立下初心,感恩组织关怀

侯湘华于1972年4月2日入党,是一名拥有49年党龄的老党员。侯湘华说,自己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侯湘华的父母都成长在战争年代,从小父母就教导她要积极入党,她在农村插队时就申请加入了党组织。访谈中,她鼓励年轻人积极入党,认为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回顾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和关怀,这些也是她终生难忘的精神财富。

二、32年辛勤耕耘,19年驻外经验

侯湘华从1981年开始在原文化部担任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直至2013年退休。在这32年的工作生涯中,有大约19年的时间是常驻国外的。她在第一个任期时作为文化随员被派驻到了非洲的塞内加尔,当时那里的驻外条件非常艰苦,作为一名年轻人,她义无反顾地响应了党组织的安排和要求,没有任何畏难情绪;作为一名法语干部,第一次能用自己所学的语言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令她感到十分兴奋。

侯湘华还曾在法国常驻三任。第一任始于1987年9月,作为二秘在法国常驻了三年半;第二任始于1998年,其间,她先后担任驻法国使馆文化参赞和公使衔文化参赞,2001年下半年离任回国;2002年2月,侯湘华作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筹备组组长,带领工作人员赴巴黎筹建中国文化中心,2002年11月中心建成后,任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2009年离任回国。

三、追忆驻法岁月,情洒文化交流

在回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难忘的经历时,侯湘华叙述起了自己在法国工作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些她亲手策划、亲身经历过的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交流项目。

1999年,初到法国一年的侯湘华投入到了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欧洲举办的规模较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向国际社会集中展示了中华文明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果,以及中国人民满怀豪情迎接21世纪的精神风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法两国政府对中国文化周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为这项活动题了词。为期12天的中国文化周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两个主题论坛,反映中国教育、科技、文化成就的大型展览和陶瓷艺术、京剧服饰、编钟及古乐器等专题展览,介绍古代青铜器、古建筑和京剧艺术的专题文化讲座,以及中国民族舞蹈表演、编钟音乐会和中华服饰文化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2000年10月28日,巴黎中国文化季开幕。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法国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当时,法国很多拥有展厅的宫殿和其他文化机构都有意与使馆合作,举办一些水平较高的展览。法国影响力较大的文化类报刊《费加罗报》还对文化季进行了整版介绍和宣传。

1999年,侯湘华开始策划后来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中法文化年”。1999年和2000年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在互访时,初步商定共同举办中法文化年。确定中法互办文化年后,希拉克和胡锦涛互致了贺信,希拉克在贺信中对该活动的举办表示赞赏和期待。此后双方确定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2003年该活动正式启动后,获得了两国政府首脑、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支持和民众的广泛参与。

从中国文化年开幕到闭幕的一整年时间里,举办了约上千场次的活动,其中,香榭丽舍大街大游行等活动都是民众自发组织开展的。侯湘华表示,最初对举办游行活动有所顾虑,因为香榭丽舍大街大游行以往每年只有在法国国庆节时才会举办一次,每次活动都需要封街,动员很多社会力量,在道路、公安、民众参与等方面做大量协调工作,因此活动举办的难度很大。令人欣慰的是,活动的实际举办效果很不错,而且天公作美,活动前一天还在下雨,到了当日就晴空万里。法国民众都在大街两侧搭着梯子凳子观望,场面十分热烈。在卢森堡公园里,法国人民还自行发起了一个千人打太极的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法国的太极拳协会和爱好者。此外,在文化年期间,作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的侯湘华在文化中心也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

2002年11月,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侯湘华带领筹备组工作人员从零开始,不断与法国方面进行各种交涉,克服了诸多困难,完成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开始,她们在和法国人谈论建立中国文化中心时,法国人对中方带有封闭、保守的刻板印象。他们当时提出要对等地在中国设立法国文化中心,中方顺利地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后续还与其明确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这让法方感到非常意外。中心自成立之日起,面向法国民众开办了许多有趣的课程,展开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受到了法国人民的欢迎,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国在法国人心目中封闭保守的印象。

四、鼓励青年入党,传承初心使命

侯湘华表示,她们生活的时代和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截然不同。那个时代物质世界很匮乏,但精神世界很单纯,即跟党走,不能跟党讲条件。现在,年轻人生活的物质条件很好,而精神世界也面临更多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道路是年轻人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她表示,年轻人选择加入党组织,就要服从党的纪律,对自己要有约束和追求,要认真做好自己。

五、表达美好祝福,敬祝建党百年

作为一名党员,侯湘华认为党的生日就是她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侯湘华希望党能永远坚持原则、坚持初心,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带领全国人民,把伟大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六、回顾往昔岁月,感恩前辈领路 

侯湘华回忆说,她们那个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很多人都下乡工作,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贡献给了这份事业。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后,身边很多老前辈也手把手教了她很多知识,他们那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她在职业道路上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七、面对斗争时刻,勇于积极应对

在回顾工作中需要直面问题、勇于斗争的场景时,侯湘华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回忆自己在法国举办文化季时,有一次与法国音乐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龙之音”展览,展示编钟等中国古代的乐器。布展时她们了解到,场馆的前厅摆放了一件马桶造型做的编钟展品。虽然法国人只觉得这是一件艺术品,但在中国文化中对厕所的概念较为反感,于是她便与法国人商谈。法国人一开始非常坚持,觉得中方是在排斥现代艺术,她便耐心跟他们解释道:“中国人如果在这个古代乐器展中看到一个马桶,会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就像你们在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突然有一个苍蝇掉进去了一样。如果是这样的感受,你们觉得能接受吗?这是我们的风俗习惯,希望你们能够理解。这件展品你们放在其他地方再议,但请不要和我们的展品混在一起。”一番努力后,侯湘华和她的同事们最终成功化解了上述问题。

八、东西体制各异,重在自我完善

侯湘华谈到,在法国工作的19年中,也有人问自己,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了这么久,有没有考虑过在法国定居?她表示,这是自己从没考虑过的。因为她深知来到这里,承载着党组织的任务和期待,她深爱自己的祖国,来到法国只是为了工作。

在对比中法两国政治体制时,她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比如,在男女员工同工同酬的问题上,以她自己为例,她当时的工资跟馆里同级别的男同事是一样的。在中国,妇女的地位和男同志一样,是平等的,生长在新中国的女性是不受歧视的。而当时法国总统办公室的一个助理,听说侯湘华的工资和男同事一样时表示,自己的薪水和男同事就不一样多,那里男同事的工资普遍高于女同事。这件小事充分说明并不是西方社会什么都比中国的好,当然中国也有自己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西方也有自身的优势。侯湘华认为,不管是个人、政党还是体制,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九、父亲身体力行,奠基中国旅游

侯湘华的父亲曾在旅游行业工作多年,是中国建设合资饭店的先驱。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有想法、敢于创新的人。侯湘华家里的墙上至今挂着四张照片,一张是建国饭店、一张是长城饭店、一张是燕莎中心,还有一张是长富宫酒店。这四家饭店从开始谈判到最终落成,她的父亲都亲身参与过。其中,建国饭店是他参与开创的第一家合资饭店。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内能够允许成立合资饭店是很大的进步,对于接待外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父亲身上有很多品格值得她学习,对她的成长和工作起到了激励作用和榜样力量。

十、心系时代潮流,寄语文旅融合

谈到现在的热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侯湘华认为,她们以前做的事只是努力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现今,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也是加深其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一种方式。旅游可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得到推广,反之亦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