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苗寨进景区 开启新生活

梦呜苗寨位于融水双龙沟景区,谁能想到,短短三年间,这个“凭空”移来的苗寨不仅成了网红景点,还创建了4A级旅游景区,让400多名贫困户脱了贫,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新生活。

夜幕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梦呜苗寨,吊脚楼旁五彩灯光交织,广场旁边坐满了游客。苗家小伙吹起芦笙,美丽苗妹跳起踩堂舞,一幅富有浪漫情怀的苗家生活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每逢周末,这场名为《苗魅》的大型实景演出都会如期上演。

梦呜苗寨位于融水双龙沟景区,谁能想到,短短三年间,这个“凭空”移来的苗寨不仅成了网红景点,还创建了4A级旅游景区,让400多名贫困户脱了贫,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新生活。

2017年,一个位于深山的贫困村寨将一座座木质吊脚楼主体结构整体“打包”,搬到了景区内的扶贫安置点。重新起楼,通水通电,配备卫生设施……“完全没想到,我能和自己住了十年的吊脚楼一起搬到景区。”梦呜苗寨村民韦院金说。

目前,梦呜苗寨居住的贫困户仍有14户53人。为了尽快带动他们脱贫,景区采取“旅游+合作社+演员+农民”的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承担景区演出、田园管理等工作,稳定贫困户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韦妹花所居住的吊脚楼正对着景区内的民俗表演场,2018年3月,她同丈夫潘星拾一同搬到景区。“我丈夫在景区任扶贫管理员,每月有3000余元的固定收入。我白天给游客展示苗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晚上或者节假日就去当民俗表演的演员,有双份收入。如今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也变好了。”韦妹花高兴地说。

梦呜苗寨景区围绕旅游与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三结合”工程,开创了景区+贫困村、公司+农户、互联网(协会)+农户、旅游+金融扶持等多种模式,让村民们“搬得出、留得住、有发展、能致富”。贫困户潘杰辉和妻子潘英花都在景区担任微田园管理员,两人月工资共有5000余元,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在县城读书。“原来家里很困难,现在景区给我们提供了稳定工作,孩子可以在县城接受好的教育,还有免费住房,老人也来了,全家人住在一起很幸福。”潘杰辉笑着说。

此外,景区还引入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马贵光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自治区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2019年6月,马贵光搬到了梦呜苗寨居住,并将苗族芦笙做成旅游产品销售。今年五一假期前夕,他的第三间银饰工坊——苗族非遗体验馆在梦呜苗寨民族特色街区开业,店内的银饰品琳琅满目,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选购。

文创产品进入景区,不仅为景区带来了游客,也为经营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梦呜苗寨民族特色街区有民宿13家、商铺21家,主要经营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餐饮,芦笙制作体验、银饰制作等,解决就业人数4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人,人均月工资2700元。

梦呜苗寨景区的发展也对周边村庄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融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卫军介绍,以梦呜苗寨核心区域为农业核心示范园,带动了县城北环方圆2公里9家农家乐同步发展,使农家乐接待量由原来日均1000人次增至4500人次以上,逐步形成了融水城北的休闲度假、森林康养、民俗体验、花卉、农业观光等旅游产业带。

据了解,梦呜苗寨景区为周边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达147人,间接带动428位贫困农民脱贫,确保贫困村民人均月收入达2600元以上,户均月收入6000元以上。另外,景区从2018年至今对口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332人,每年给予贫困户户均3000至9000元的帮扶资金。

周卫军介绍,梦呜苗寨是融水县创新旅游扶贫工作的缩影,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并从中受益,谱写了苗乡旅游发展的新篇章。2016年以来,融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近3万人,占全县脱贫人数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