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红色头条> 最新动态>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弘扬延安精神 创新文旅发展

近年来,延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陕北自此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延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追寻红色印迹

从枣园到南泥湾,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再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丰富的红色文化吸引大批参观者、学习者到延安追寻红色印迹、感悟精神伟力。

在延安各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处处可见讲解员以“讲、唱、跳”的多样形式,在情感共鸣中讲述延安故事、弘扬延安精神。“馆内有3.5万件革命文物,5500多张历史照片,1.2万余册图书资料。其中,毛泽东主席写《沁园春·雪》时使用的小炕桌是国家一级文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李元蓉正向游客细心讲解。

“了解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历程,我深受感动”“作为当代青年,我要将延安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游客留下自己的感受。

“近年来,我们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开展讲好红色故事、情景音画剧表演等宣传活动,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其改编成青少年喜欢的连环画、歌曲等,创新讲述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党婕睿介绍,该革命旧址将“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书记处小礼堂作为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同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枣园革命旧址承担着培养“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团”的重要使命。在党婕睿看来,成为小小讲解员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激励,可以让他们从小学党史、讲党史,培养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整合红色资源

近年来,延安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拓展思路、不断创新,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更好地了解、传承延安精神。

陕西旅游集团充分整合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创作了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等旅游演艺作品,传承延安精神。“我们还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融合黄土文化,打造了儿童长征主题体验园、金延安园区等项目,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壶口瀑布景区,《黄河大合唱》以山水交响实景演出方式呈现。“演出以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为天然舞台背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展示黄河文化、延安精神,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西安交响乐团品牌统筹黄颜琨说。

走进延安红街,红色讲堂、沉浸式演艺、长征步道等旅游体验项目令游客目不暇接。该街区是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商旅街区,自今年6月中旬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延安红街作为红色旅游增量创新的典型案例,实现了红色旅游表达方式和游客体验感的创新。”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夜幕降临,延安宝塔山上,一场融实景、音乐和灯光于一体的灯光秀,在山体上铺展开延安的红色历史,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十三五”期间,延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推出文化和旅游产品、项目,到延安的游客突破2.5亿人次,红色教育培训达到80.8万人。

推进乡村振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5月,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其中,在壶口瀑布景区旁的宜川县壶口镇羊家庄村,村民通过乡村旅游与种植业融合发展,走上了小康之路。

羊家庄村过去一直以种植苹果为主。壶口瀑布旅游线路开通后,该村成为宜川县距离景区较近的村庄。“游客可以自己采摘购买苹果,我们也可以帮他们寄快递。”在羊家庄村沿黄旅游公路旁的苹果园中,园主高荣祥介绍,三年来,到果园体验采摘的游客很多,他们以此为契机发展起了采摘休闲游。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我们的销售价格只能听苹果收购商的。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在旅游公路旁摆摊销售,收入比以往增加了许多,苹果也不愁卖了。”高荣祥开心地说。

“旅游+果业”是宜川县发展旅游业的缩影。宜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鹃介绍,依托壶口瀑布景区,近年来,宜川县先后举办了以“旅游+教育”为代表的“老外看壶口,共植友谊林”活动、以“旅游+文化”为代表的“延安过大年,宜川绽华彩”等文化和旅游活动。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