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两山”引领诗画江南 村景赋能活力浙江

青山绿竹与路旁的碧绿荷塘相映成趣;错落排布的农家院落与创意小楼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8月,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可以实地探寻“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故事。

青山绿竹与路旁的碧绿荷塘相映成趣;错落排布的农家院落与创意小楼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8月,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可以实地探寻“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故事。

早在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科学论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舟山市定海区,看到村民们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村的蝶变正是浙江全面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案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正创新谋发展、敢闯敢干求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展现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魅力。

从“有形”到“有魂”的美丽重塑

“山青青,水绿绿,一年四季花果香;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曲流传于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的儿歌童谣,生动诠释了当地依靠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果。十余年的转型升级,让下姜村从一个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的小乡村,逐渐蜕变成为“绿富美”的美丽家园。

“生态是发展的前提和底色,在推动村庄整治、环境保护见起色后,我们开始注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旅游目的地。”下姜村老支书姜银祥表示,十年来,当地围绕“梦开始的地方”村标语,因地制宜讲好下姜村的“梦故事”,把新农村建设和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之乡”。“品牌打响了,游客也都进来了,如今村里民房变民宿、茶园变乐园、农特产变商品的故事比比皆是。”

一花独放不是春。2018年,下姜村还联合25个村庄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为抓手,实现抱团发展,变“一村美”为“村村美”。

下姜村的蝶变仅仅是浙江乡村美丽重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村景区化”“微改造、精提升”等工程的不断深化,乡村本土文化、乡愁乡韵的挖掘、创新、融合,让全域乡村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

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村民将艺术融入生活,用手中的画笔绘出鲜活多彩的墙画,展现出浙西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舟山市蚂蚁岛以红色精神为魂,叫响“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一批批山乡村寨、海岛渔村、水乡新村等各具特色的村庄不断涌现。

今年,浙江正式启动全省景区村庄2.0版建设,在3A级旅游景区村庄基础上摸排确定培育试点对象,计划到2025年推出300个“金3A景区村庄”。

从“敢想”到“敢干”的创新变革

十年来,浙江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谋深、谋实、谋细,实现了从“我想干”到“我能干”,从“怎么干”到“这样干”的转变,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丽水市遂昌县的乡间,总能看见一辆辆越野车盘旋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这是来体验自驾越野线路的游客。

2017年7月,带着振兴家乡梦想的遂昌本地人周功斌回到家乡,组建了蚂蚁探路团队。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开发了7条不同难度和风貌的自驾越野线路,串联起全县9个乡镇街道及多个旅游景点,被广大越野爱好者誉为“浙西川藏线”。

“‘蚂蚁探路’项目的成绩让我相信,结合实际、不断摸索、大胆试验,就能蹚出来一条路子。”周功斌表示。

“曾经山里的破烂路,如今变成了越野爱好者的挑战路,村民们的致富路。”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8年以来,杭州市临安区围绕乡村资源激活、市场开发中的痛点和堵点,提出“村落景区运营”概念,创新“公司+村+合作社+个人”“乡贤+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积极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吸引一大批返乡青年创业就业,落户项目达上百个,共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

“当前,浙江乡村旅游处于大有可为又充满挑战的时期,全省各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推进乡村文旅运营“五百计划”等系列举措,引导资源要素和专业人才流向乡村、投身乡村旅游,增强乡村运营“造血”能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从“奔富”到“共富”的先行探路

大众旅游时代是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时代,也是浙江构建乡村旅游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美丽生态向美好经济,再向美满生活转型的关键时间段。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变村庄为景区,让村民唱主角,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特别是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每年暑期,衢州市柯城区金源村总是车流不息。清澈的穿村水系、古朴的贤良宗祠、传承美德的古牌坊等,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2020年6月,该村积极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打造现代旅游根据地,由全市31家旅行社实施客源兜底。59岁的村民钟海花将自家闲置的7间房间出租,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每年租金收入8400元,加上当民宿管家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有3万元左右收入。”

在温州市文成县,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侨家乐”民宿品牌,经过多年转型升级获得迅速发展。在外旅居多年的黄靖回乡开办“侨家乐”民宿,通过收购本地鸡等方式,持续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坐拥海洋旅游特色的舟山市嵊泗花鸟岛,从一个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的“空心村”,成为游客前来打卡的“中国圣托里尼”。村民纷纷参与民宿、渔家乐、餐饮等服务管理,村集体经济每年以不低于20%的速度迅速攀升。

“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创意是制胜之道、共融共生是必由之路、品质品位是竞争之基、运营经营是关键之招、共建共享是活力之本、乡愁乡韵是发展之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表示,随着浙江乡村旅游不断迈向高品质,越来越多的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从中得到获得感,美丽乡村“诗意栖居”的生活图景逐步清晰,将进一步助力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金名片,为建设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贡献文旅力量。